生於90後的我們,有多少人在乎台灣?在乎生活環境呢?
或是大家都在乎,只是在乎的程度不同
先說明此篇言論並無任何冒犯之意
只是包括我自己在內,過去對於台灣、對於環保意識、對於生活環境沒有太積極的關注,頂多做好資源回收分類和垃圾不落地
而我也不太喜歡撰寫嚴肅正經的議題,一來不見得有人想看,二來認為即便有任何想法好像也改變不了什麼,三來就是可能引起最麻煩的筆戰?
但從2017年開始,陸陸續續聽到友人們討論綠能產業,無論經濟因素或環境因素,這個議題明顯逐漸熱絡
尤其去年2018年,政府展開離岸風電遴選與競標作業,中途有7家廠商10個風場獲選,但因躉購電價因素又導致後續不了了之
然而,我們已經沒有太多時間能在浪費了
電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為海島國家的台灣,98%的資源都是依賴進口
尤其是佔比最高的火力發電,因台灣缺乏相關礦產資源,燃煤與燃氣(可直接點此連結看數據)自國外進口
簡單來說就是台灣的電力被國外能源掌控
若國際間的能源價格飆漲甚至是能源進口遇到阻礙,台灣的能源受到限制
再加上土地資源有限,四面環海,沒有跨國電網能協助調節電力
電沒了,我們還能做什麼?
各種發電方式都有其優缺點,以再生能源發電為主
無論是太陽能發電或風力發電都不需要國外進口,而且在發電過程中幾乎不產生任何汙染,也就是國際間致力推動的綠色能源
綠色能源可說是對環境友善且低溫室氣體排放(或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潔凈能源
是自產能源,發電具低碳、小規模分散式等特性
主要包括太陽能、風力發電、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
大家對太陽能都耳熟能詳,對於離岸風力發電可能就有些陌生
但歐洲早在1991年於丹麥已安裝了第一座離岸風電場,至2014年,歐洲已經建設69個離岸風電場
或許有人納悶說,台灣現有風力發電,何必要在海上建設風力發電廠?
因為土地資源有限加上離岸風力發電較陸上風力發電具有更高的風速,能提供更多的電力且對此類鄰避設施的反彈也較小
重點!
台灣有先天的地理優勢,有國際間看好的離岸風場
多處位於全球評比前10大優異風場的臺灣海峽均尚未利用
擁有技術的歐洲廠商都來敲門授課了,我們還在等什麼?
其實台灣已經有離岸風電成功的例子,過去上緯公司花了40億在苗栗外海架起兩座風機
因此吸引了國際企業前仆後繼地來台灣投資離岸風電
然而政府與地方因素,中間的愛恨糾葛歹戲拖棚耗時許久
久到開發商沃旭能源於元月18日與日本最大電力公司東京電力簽署合作備忘錄
而元月30日經濟部公布2019年躉購費率,拍板定案離岸風電每度5.5元不如預期的5.8元
雖然滿發時數限制從3600小時提高到4200小時,並恢復階梯費率
但四大外商均謹慎回應,將進行財務評估和供應鏈合約調整
台灣躊躇不前的同時,日本已經開始加速離岸風電發展
不僅設定風力發電裝設目標,也新增《海上風電普及法》
開放廠商在特定區域競標,於 2019 年生效
吸引各大離岸風電開發商赴日之餘,預計為日本綠能發展帶來新動能
台灣在離岸風電發展的技術尚未成熟,有優良的環境條件吸引外商卻處於政治、環評等困境很可惜
我認同環境評估重要,嚴格要求對方承擔責任也理所當然
然而國外的環評程序,原則上相關項目的考量一定要是法律當中有明訂才可以考慮
但台灣的政策環評卻沒有建立在法律基礎上,隨便一句話就會增加投資的不確定性
加上資金方面也看不出政府有心解決融資問題,以至於呈現膠著狀態
2025年廢核後,會出現300萬千瓦的電力缺口,綠能發電只會越來越重要
更要選對生態環境低汙染的能源,為下一代建立再生能源永續發展的環境
台灣如果能於離岸風電產業奪得先機,不僅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還可帶動台灣產業界及金融界的投入
風電產業以人才為本,包含土地開發、專案融資、政策法規,以及風機組裝與運作、電力維護,步上軌道後,還需要專案管理,工作範圍非常廣
不僅需要電機工程、海洋工程、造船工程、電力系統、土木營建等背景外,也非常需要財經、法律、資通訊、自動化、生態學等科系的專業人員
台灣不是沒有人才,只是人才一直在流失
我們要積極打造在地的產業鏈,將產業與人才留下來,朝向能源自主發展,永續經營
地球只有一個
離岸風力發電真的不能再等了!